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官方网站欢迎您! 证书查询
环保要闻

“五水共治”看浙江 江河湖海清波扬

发布时间:2016/3/11 8:24:56来源:中国环境报阅读量:

“五水共治”看浙江 江河湖海清波扬
 
  

浙江省开展“五水共治”两年多,之江大地再现水清、河畅、岸绿、景美

  “五水共治”看浙江 江河湖海清波扬


  

  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(右一)冒雨考察浦江县污水处理情况。


  “大禹鼎”,重10公斤,高半米,现代工艺浇铸,代表着浙江省“五水共治”的最高奖项,成为近两年浙江省各设区市、区(县、市)党委、政府竞相争夺的目标。

  近日,浙江省湖州、绍兴、金华、衢州4市,以及杭州市江干区、宁波市鄞州区、温州市瓯海区等25个县(市、区),从省委书记夏宝龙、省长李强等省领导手中,捧回了“大禹鼎”。

  荣誉的背后,是辛勤的汗水,换来的是浙江全省水环境的全面改善。

  据浙江省环保厅最新公布2015年环境质量数据显示,浙江母亲河钱塘江全流域水质已稳定保持在四类水及以上,在全省八大水系中率先全面消除劣Ⅴ类和Ⅴ类水;全省221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中,Ⅰ~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2.9%,比上年增加9.1%,增速为历年之最。

  统计表明,2014年、2015年全省社会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均达96%以上。浙江群众无不由衷感慨:儿时记忆中,水清、岸绿、河畅、景美的故乡,又回来了。

  浦江之变闻两会

  这几天,当来自浙江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,把浦阳江的故事带入全国两会现场时,得到了代表们的赞许和共鸣。

  浙江治水之变,正是从浦阳江开始。这条发源于浙江省中部浦江县天灵岩南麓的小江流,迂回曲折,经绍兴诸暨市、杭州市萧山区一路向东,在杭州市三江口与浩然而下的富春江汇流而成钱塘江,奔流入海。

  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、最活跃的省份之一,因水而兴的浙江省,也曾率先感受到了水环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。

  2013年初,浙江省多地出现网民“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”呼声,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引起热议,也引发浙江省委、省政府的高度重视。

  同年4月,在浙江省第十次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(扩大)会议上,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,要把群众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引导到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上来,把生态省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。

  这时,全省水环境污染最严重、矛盾最突出的浦阳江,引起了夏宝龙的注意。同年6月底,第3个“浙江生态日”前夕,夏宝龙率省有关领导冒雨溯江而上,亲自督战浦阳江,要求以浦阳江的治理为动员令,打响今后几年浙江治水攻坚战,并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。

  同年12月,浙江省委作出决定,着眼于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,以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的“五水共治”为突破口,倒逼转型升级。其中,治污水被喻为大拇指,被摆在了第一位。

  五指成拳,势如破竹。全省治水大会战很快掀起风暴。

  浦阳江是典型的工业、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叠加类型。特别是浦江县有近两万家从事水晶生产的小企业、加工户,涉及到近20万从业人员,是浙江传统“低、小、散”产业的典型。全县577条大小河流中,90%沦为牛奶河、垃圾河、黑臭河。

  3年过去了,浦江县借势发力,以治水拆违为载体,共关停水晶加工户19518家;关停印染、造纸、化工等污染企业300多家,关停率达55%;关停低小散畜禽养殖场671家,规模养殖场实现畜禽排泄物100%零排放和100%全利用;城乡生活污水也分为四片区域截污纳管。到去年年底,浦江县22条劣Ⅴ类支流全部被消灭。全县51条支流中,优于Ⅲ类水质的达到42条。浦阳江的水,清澈起来了。

  离浦江县城不远的浦阳江同乐段,又名翠湖,曾一度黑臭难闻。如今,这里已经成为全县首个天然游泳场。“这是多年不敢想象的情景。”目睹这一巨大变化,浦江农民陈明成动情填词一首:“浊水复明澈,旧貌换新装。英雄河面拼比,岸上指苍茫。不惧骄阳似火,更喜微波碧透,奋战会一场。整治出成效,万众享清凉。童稚闹,翁妪笑,壮青忙。哪需拘束,千姿百态最沧浪。黄绿红橙黑紫,凝聚霓云片片,村落倍辉煌。客泳大洑堰,依恋忘还乡。”

  上下同欲逐清波

  染并非形成于一时,治水自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。

  早在2003年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,并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。200410月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打响“811”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大会战,对全省八大水系、11个区域性、结构性污染特别突出的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实施整治。首轮“811”三年行动,对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狠踩刹车,全省八大水系水环境质量取得了转折性改善。随后的两轮“811”行动,推动了全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。

  然而,富裕起来的浙江人,已不再满足于大江大河水环境指标的好转,而是将目光盯上了身边黑臭的小河沟。

  “群众的感受比评价指标更重要。”浙江省委、省政府主要领导态度坚决,以“重整山河”的雄心和“壮士断腕”的决心,打一场治水的“人民战争”。

  从一开始,浙江省就明确了“五水共治,治污先行”的路线图、“三五七”的时间表,从群众深恶痛绝的垃圾河、黑臭河开始治起,要求三年(2014~1016)解决突出问题,明显见效;五年(2014~2018)基本解决问题,全面改观;七年(2014~2020)基本不出问题,实现质变。

  “九龙治水”,抓住龙头最关键。为此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成立了“五水共治”工作领导小组,由省委书记、省长任组长,分管环保副省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,全面统筹协调治水工作。省、市、县均相应设立治水组织机构,形成了党委、政府、人大、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的组织推进体系。

  守土有责。守河之责谁来负?

  201311月,浙江省政府下发《关于全面实施“河长制” 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》,6位省领导分别担任6条跨设区巿河流的河长。截至目前,浙江已形成由党政负责人牵头领衔、多部门联合作战、五级联动的“河长制”体系;除6名省级河长外,全省现有199名市级河长,2688名县级河长,1.64万名乡镇级河长以及数万名村级河长。

  治水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们的广泛关注。浙江省人大在全省范围内开展“关心母亲河溪,查找水污染源,恪尽代表职责”等主题实践活动,全省8万名人大代表在当地开展水环境调查,建言献策。省政协也开展了“三级政协联动、万名委员同行、助推五水共治”民主监督行动。省公安厅也积极行动,在全省推广实施“河道警长”制,加大涉水违法行为打击力度。

  要使水环境彻底改善,浙江治污水“严”字当头:严格准入监管,不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;严格整治倒逼,按“五个一律”要求全面整治重污染行业;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,严格落实太湖流域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,实施钱塘江流域11个行业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,流域内所有污水处理厂提标到最严格的一级A排放标准。

  严管理,更要严执法。2014年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提出打造“全国环境监管最严省份”。2014年,浙江全省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916件,行政罚款4.73亿元;向公安部门移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1036件;行政拘留541人,刑事拘留1464人,超过全国总数一半以上。2015年全省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513件,罚款4.63亿元,其中按日计罚40件,查封扣押1150件,限产停产594件,行政拘留479件;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145件,行政拘留578人,刑事拘留1082人。

  群众有呼声,政府有行动。而政府的治水真格行动,更感染了千万群众自觉投身家乡治水 。

  浙江台州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有位87岁高龄的王义耕老人,自2006年就开始义务清理溪流垃圾、巡查宣传保护溪流。五水共治行动开始后,王老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,感动了千万人。在台州市开展的“垃圾河歼灭月”中,该市全民动员,一个月内清理垃圾河2561条共4710公里,得到了夏宝龙“有决心,有气魄”的批示肯定。

  在温州乐清市,除了市、镇乡(街道)、村(社区)三级河长,全市933个村的民兵连,创新设立“民兵河长制”,带动全市10.39万名民兵开展暗河暗沟整治、河道长效保洁、治水理念引导等工作。

  嘉兴海盐县村村设有“治水第一书记”、村村挂出“作战图纸”、村村修定“村规民约”、村村进行“水质公示”、村村配有“保洁队伍”。在治水过程中以党员干部带头,赢得群众支持,激发群众参与,形成了全民治水氛围。

  上下同欲,清波重现。据统计,短短两年时间,浙江共完成垃圾河清理6500公里,黑河、臭河整治5100多公里。浙江省环保厅监测数据显示,2015年,全省221个地表水省控断面中,Ⅰ~Ⅲ类占72.9%,比2010年上升11.8个百分点;劣V类断面占6.8%,比2010年下降9.9个百分点;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9.4%,比2010年上升1.2个百分点。

  水岸同治缚黑龙

  “问题在水里,根子在岸上。”从治水工作开始之初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就意识到,斩断城乡污染源,是整治水环境的根本之策。

  在全面推进清理整治垃圾河、黑河、臭河“清三河”行动的同时,浙江省把治水目光转向岸上,要求实现城乡截污“两覆盖”——力争到2016年、最迟到2017年,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;农村污水处理、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。

  去年以来,一场建设城镇截污管网和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的大会战,在全省打响。各地“挂图作战”,纷纷制定时间表,落实到人、倒排进度。

  刘家塘村位于浙北安吉县上墅乡,是当地第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。以前的刘家塘村,虽然每家都建有小型化粪池,但生活污水经常渗漏,整个村庄恶臭难闻。2014年,刘家塘村承担了国家科技惠民项目——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集成示范”试点,目前主体工程和管网已全部建成。

  为截断污染源,安吉县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600座,实现102个行政村全覆盖,新增受益农户3万户。最新监测数据显示,安吉县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,出境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%

  截至2015年底,浙江全省累计建成639个镇的污水处理设施,完成208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,新增城镇污水管网6536公里,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省份。

  浙江省已完成1.61万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,建成污水治理终端站点9.51万个,累计完成村内主管敷设2683万米,受益农户达395万户,全省78.98%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,农户受益率达到65.52%。预计到2016年底,全省将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。

  工业污染源治理也走向深化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浙江省全面开展制革、印染、造纸、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。截止2015年底,浙江全省六大重污染行业以及24个制革、印染、造纸、化工行业重点地区整治全面完成,全省共关闭六大重污染行业企业2250家,比原计划多关停600余家。整治后,全省六大行业共削减废水排放量40078万吨/年、化学需氧量4.7万吨/年、氨氮4330/年,分别较整治前削减了31%39%47%

  治水倒逼“两转型”

  “治水的关键在于对体量巨大的传统产业进行产能压缩、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。如果就治水而治水,即便花再多的钱,最终都会‘打水漂’。”早在2013年9月,夏宝龙就在《光明日报》撰文,系统阐述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”的理念。

  本着这一理念,浙江省的治水攻坚,从一开始就找准了最终目标: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、产业层次的提档升级、绿色空间的挖潜扩容。

  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。在村民周凌峰的回忆里,2013年前,村里每年生猪存栏量有3万头,一度猪舍遍布、污水横流……这种养猪村,曾经遍布嘉兴各地。来自养猪业的氨氮、总磷成为水体主要污染源。

  “生猪养殖再也不能任性扩张了!”2013年,嘉兴市以背水一战的决心,开始了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的生态突围。当地一边做“减量”文章,坚决依法拆除违章猪舍;一边让“提质”成为养殖业的风向标,推动生猪养殖业从“低小散”向生态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方向发展。两年间,嘉兴全市累计依法拆除违章猪舍1609万平方米,不少养殖大户转型发展生态农业,猪场变果园,而且喜获生态经济双丰收。

  而浦江县委县政府最新交出的答卷,也让很多人心存疑惑整治会影响当地经济的人放下心来:2015年,全县水晶产业不降反增,产值和税收分别增长24%2.6%。今年3月底前,浦江全县水晶企业都将进入4个水晶集聚园区168幢现代化厂房内。在浙江省环科院专家指导下,浦江水晶产业园区建设了高效的污水处理厂,实现统一治污;生产固废也得到妥善处置,真正走向“趋零排放”。

  生态环境的优势,正转化为转型发展、富民惠民的新优势。

  水清了,鱼儿回来了,村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。浦江人真正发现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2015年,浦江美丽乡村旅游业井喷,全县旅游人数和收入同比增长181.7%300.4%,并成功创建省旅游发展十佳县。退出水晶加工的浦江农村,电子商务异军突起。全县跨境小包业务量同比增长65.59%,被认定为浙江省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的10个县之一。

  在钱塘江上游的衢州市柯城区,庙源溪、石梁溪通过黑臭河的治理,成为全市十大乡村旅游的风景线,带动沿线3万多农民转产转业,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多元。

  在杭州市富阳区,治水带来了全新业态的蓬勃发展。智慧经济、高新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显著提速,“硅谷小镇”、“机器人小镇”、“制造业小镇”、“金融小镇”逐步落地。

  两年多来,浙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,强力淘汰落后产能,累计关停整治提升特色小行业企业3万多家、养殖场5万多户。2015年,全省规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.3%6.9%6.9%,增幅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。如今,浙江正向着绿色发展的方向坚实迈进。

  “我思古人,伊彼大禹,洪水滔天,神州无净土!左准绳,右规矩,声为律,身为度……”如今,这首《大禹纪念歌》在之江大地上传唱,“五水共治”的美丽蓝图正逐渐化为美好现实。